一个整合型学者的整合
最先认识正成兄是由于他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有一天晚上读了怀素那一节,我惊叹居然有这样的高人,能把怀素本质的东西生发出如此新颖的思想!能够把艺术还原成创作过程,而且写得活灵活现,刘正成这个名字便由此而记住了。因为我们这种书生意气的人往往喜欢看文本的材料,说千道万,你得拿出像司马迁《史记》这样的文本来我才相信。虽然你被阉割了,但你生出了另一种人家阉割不了的精神。
我认为刘正成不是一般的书法史学家,也不认为他是一个一般的书法家,而是想在书法里融进一些其它内容的一个整合型的学者。后来正成送了我一套三十多本的《全集》,我没读完,但是把我心爱的那些书家读了。我认为正成兄是站在民间立场上重新书写历史,重新把那些被阉割、被掩盖、被抵毁,甚至是被定型的历史恢复过来。我一直心里在想,就是按常规来说,也是最省劲儿的办法,就叫《中国书法史》四卷本、八卷本到头了。我感到很纳闷,他告诉我一百单八卷,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这是一个书法的帝国!这个书法帝国当中所掩盖的文化内涵迄今为止没有人识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此人不可小看,不管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他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算是拔高也好,算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也罢,他其实就是在整个世界重塑中国书法形象。中国书法史很久以来一下被埋葬,被我们很多海外朋友用一卷本就打发完了。就像李泽厚的《美学历程》一样,从先秦到当代,可以写得非常好玩,非常有趣味,但是经不起推敲。在韩国、日本对中国书法研究比较精到,甚至在日本《书道全集》已经出版的情况下,他向司马迁学习,发下宏愿,要做成这件大事,难怪他这个“马拉松”能做到16年之久。所以,我在想,我们要出一本比如说佛经之类的名言警句很容易,但是谁敢像玄奘一样发愿要翻译一千三百三十五种佛经、连续在大院禅坐十八年灾样的事儿?所以,在我看来,《全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今天也许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旁边这位极其普通的甚至是被恶意中伤的人的价值,但是历史会说明这一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他的中国书法形象今后会深入人心。这正是我们北大书法所去日、韩交流时看到的那样,这两国人对刘先生非常尊重。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做过某某官儿,而是在于他做了很多事情。这是第一点。
《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
第二,我认为刘先生还有一种中国人的立场在里边。我做西学做了将近三十年,正成知道我是做后现代主义的。那么,反过我更加佩服他的是,尽管他对西学没有很深的研究,但他的眼光是在整个世界逡巡的。跟我们那些个阿斗、蛮憨之士、自足之士不一样,他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在韩国、新加坡、日本,尤其是新加坡在很多年前成立了世界书法家协会的情况下。想想我们书法的原产国、原创国和来源国居然还没有这个资格,我们仅仅成为一个会员国。我猜正成想做的事情就是拿事实说话,我们摆事实。你可以大胆假设,但是正成小心求证,他是想证明中国的书法身份是足够的。请了这么多高人一本一本地编,把里面黄金般的思想、精粹的书法真迹拿出来,以破除那些谬误和误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
第三,我认为正成作为主编,他不是武大郎开店。我看到过太多的主编,太多的总编,主而不编,总而不编,过而不问的人比比皆是,实际上是些学术上的阿斗、武大郎。在这套书中,我觉得正成在身体历行一个实践。如果说王国维强调的是二重证据法,就是地下出土之文物加上地上之文献,两者互证。正成实际上更多地运用了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还加上了甲骨文。我有好几次跟正成看文物,陶罐也罢,青铜器也罢,石碑也罢,石器也罢,他首先关注的是有没有字。有一次我们看一个汉墓,他偏激到只看有文字的。他认为文字不仅仅说明文物的时代,而且还能说明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我注意到很多写书法的人,认为书法是形式,跟文字无关,甚至写非汉字、写非汉字语法结构和叙事结构这些东西,正成不是这样。所以,他采用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特别注重出土文物中文字性的表达。他曾经给我看了个罐子,他说上面写了个“牛”字。这种对文字的深刻的表达,我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我们国人却差不多都是对自己民族的东西不予重视,视而不见。往往用了西方的现象学方法、解构主义方法等等来分析事物,弊端多多。所以,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是多么的重要。正是因为先进的方法论,所以他才告诫各分卷主编一定要用最新的出土文物,最新的出土资料。能够囿于成见,不囿陈说,不管你宋元明清有多少人说了,我都直接注视唐代,和唐代人对话。所以,我觉得正成这点是做得非常好的。因而《全集》实现了他的三新,即材料、观点新和方法新。这一点可以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包括我们通常认为的很多天才。也许能够突发其想、突飙新说,但是他只是一搏,只是一跳,我们称为“本体论致命的一跳”。他这一跳跳得很好,但是是致命的。若要长期地跳下去,把一百单八卷跳完,那才是好汉。因此我认为,正是有了正确的方法论的原因,使得正成能坚持把这个漫长的马拉松竞赛走完。尽管人们欣赏百米跨栏,但我认为马拉松是更加艰难的。正成已经坚持16年了,还有两年就接近玄奘了,我觉得这项工程很重要。
《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
这套书在未来将会凸现他的价值,但这套书也不是没有缺点。我认为缺点的原因主要由于它是马拉松式的,十几年以前出的书,印刷的图片和纸张的质量都不如现代,确实有问题。还有版式,可能是为了照顾海外读者,一直采用繁体字左行的竖排,显得版式有些僵化。是否还可以找到一种新世纪中国文化特有的做法?像唐代那样,不管东部、西部尽入我毂中,为我所用,就要有那种大气象,而不是等到手上看完了就完了。所以,我觉得在技术革命方面应该再找一个更新的角度。等这套书出完之后,我认为应该再出DVD版的《中国书法全集》,利用它把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形象以及书法带进千家万户。因为现所编的书,开篇我就说了,不是四卷本、八卷本,也只有专家教授和痴迷于书法者才能把一百单八卷请回家,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因此,DVD应该是第二生产的普及本。最后我想说的是,正成的思想和我最近的一些思考暗合,这也是我和他在精神上共鸣的原因。最近一些年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发现东方”,发现是探索的意思。我们有一个易经的双鱼图,我经常讲,当西方很强,处于上方的时候,你会注意到它的左下角其对立面出现了。所以当今天西方的现代性走到极强的情况下,即是东方文化开始出现了,它应该被发现。我们的文学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百单八卷的中国文学大典,美术界大概只有梗概的《中国美术全集》,音乐界也没有一百单八卷,在七种东西方完全可以对应的艺术中,唯独书法是无可对应的。西方有书法,但也只是写得很漂亮的形式的完美。而中国的书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西方人的眼里,他们认为中国书法就是把汉字很漂亮地写出来。实际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懂中国书法里的“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这个道理。正成的《全集》实际上是为发现东方最独一无二的艺术做好了初步的准备,同时也为文化输出,向整个西方显示东方文化的魅力做好了准备。今天可能有很多人对这套书持不同的意见,可能由于史料差异和后来出土资料的不足,还存在一些误笔的地方,但我认为这是可以修订的。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发下宏愿做一百单八卷,这样的做法,在中国不能说是空前也不能说绝后,但起码在当代,一人而已!所以,在今天这套一百单八卷的书已经出版了五十四卷的时候,我觉得更应该再响敲重锤,奔马还要扬鞭,再鼓把劲儿,不要被外界因素干扰,坚持把剩下的做完。功莫大焉,历史会记住这件事情的。
(文/王岳川)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