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古创今
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系列纪录片
2018-11-27 13:01:48

侯一民 : 古典文化滋养下形成的世界观

       侯一民, 1930年生于河北高阳。著名油画家、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擅长油画、壁画、中国画、陶艺、雕塑及考古鉴定。曾任中央美院油画系副主任、壁画系主任、第一副院长,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等职。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设计。1986年后,参与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园林创建,任总顾问。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侯一民1948年的10月8号在北海边儿上一个板凳上填写入党志愿,到今年,他的党龄刚刚过七十年,他一生的艺术实践离不开毛泽东的文艺座谈会讲话,其中,对侯先生最大的影响:“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到群众中去,去熟悉研究一切自然形态的文学艺术,然后再成为一个创作的源泉”,这个思想一直指导了他的一生。


1六日神州尽舜尧.jpg


       侯先生曾在“八中”的前身“四存中学”就读,那个时代,学校非常重视古典文学的训练,背古诗,学国画、学刻图章则是主要学习对象。古典文化的滋养让侯先生终生受用。“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艺术教育者,怎么理解美,首先自己心灵美不美,其次,就是要了解人民的美,要懂得人民的美,对人民的英雄,你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人民要有一种爱心,要有种亲近感”,侯一民说。


       艺术要自觉去观察体验生活,从中发掘素材,艺术家的创作是情怀、知识 、责任和信仰的一个结合体,1949年土改侯先生是总领队,50年夏天去铁路工厂,又是总领队,1950年冬天,去了朝鲜前线,当时,华君武是人民日报美术组的组长,侯一民、林刚、伍必端、张信作为人民日报的特派记者,给人民日报,画战地速写提供人民日报对朝鲜前线的报道,艰苦的过往让侯先生记忆犹新,“天上飞机在那转,我也不注意,我就把夹子放在地下了,在那画速写,旁边小战士立刻拿一个松树枝,把这个夹子盖上,因为是红的,飞机太低,躲着飞机”。那时侯先生画了很多速写,为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组织学生下乡,对这事特来劲,下乡最热衷的是煤矿,第一次我带着学生到大同煤矿,画煤矿的艰苦工人和环境,后来又去阜新煤矿,阜新煤矿井上那一圈宣传画是我一个人画的,这种过程是一种感情交融,画煤矿工人,真的感动的不得了,并能积累大量素材,基于此,国家博物馆有煤矿题材的一个内容《刘少奇在安源》,就找到我了,”侯先生回忆说: “画面上所有出现的人物,一个一个我都能指名道姓,中间那个受伤的,原型是周怀德,中间跟刘少奇在一起的是两个年轻人,后来被培养成党的领导人,后来,牺牲在了安源,那些老头、那些老工人,这些都是我看了那么多煤矿工人的切身感受,我同情他们、我了解他们,我跟他们一起在井里爬。我画煤矿题材是感情的融合,自觉的去观察体验,而且形成一个感情的转变,这种感情的交流融合,太重要了”。


       侯一民先生是设计中国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主创人员之一,当侯一民先生正式参与到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大图已经基本完成,但是里头的人物,给侯先生空着呢,那时,领导小组组长罗工柳说侯一民素描好,就把侯先生弄去完成余下工作。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侯先生说:“我也有不听话的时候,画第四套人民币,给我的指示是表现‘四个现代化’,我们领导小组成员:罗工柳 周令钊 我,陈若菊、邓澎,在讨论怎么来落实中央指示时,我说没法画,我说四个现代化是什么样啊!宇宙飞船?现在钞票画出来了,你发行了,那个宇宙飞船早变样了,‘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未来式的一个概念,发展的概念,怎么样把它变成一个形象的东西,画到钞票上呢,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团结最重要,所以我建议,用各个民族作为票面主要素材,钞票正面工、农、知识分子作为主要内容,报给中央了批了,同意了,之后,领导说要做到100块,于是,参照了天安门游行时,打出四个大头像毛、周、刘、朱,就作为最高面额100块的正面,到中央批准了,背后用了井冈山,那时候考虑到第四套人民币要进入世界,所以背后的是中国的大好山河,喜马拉雅山、黄河、长江,100块背面有一点历史的痕迹,就是井冈山,另外票面要缩小,就把原来十块钱的版,加了个‘五’字就变成50块,第四套没有20块”。


刘少奇在安源.jpg


       艺术家修养有多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多好,艺术家的积淀决定艺术的高度,幽默睿智的侯先生说:“见机会来主义,每一个不同的题材我用不同的‘招’,创作《血肉长城》、《逐日图》,我画成油画行吗?非常写实行吗?《血肉长城》,我发明了红结晶釉,这是我的一个本事,我遇到大难题,我一定要想办法,怎么处理?画《逐日图》时,那是6000年以前的事儿,如果画的越写实就越显得假,我就发明了一个拓印,没用毛笔,一盆墨汁和一块手巾,用‘拓’的方式,形成了一个斑驳的画面,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就叫见机会来主意,画《刘少奇在安源》这幅画时,就必须写实,《毛主席56个民族》需要象征性,若用写实的光影等技法,就不太合理,那就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艺术家的创作是他自己的信仰,他的生活经历,他对历史的了解,还有他作为一个文化的责任感,一种使命感,促使他遇到感动的题材,就要自觉的迸发出来的一种情怀一种激动,不是谁可以随便任命他被动的去做,而是,自然喷发出来的艺术冲动。比如画《毛泽东在安源》,侯先生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感情需要,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三天,侯一民先生就把自己多年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画《抗震壮歌》,侯先生说:“我们作为艺术家,我们要以人间大爱为主题”,侯先生退休后,曾陆续办了五个班,100多名学生,从各个地方调到创作中心,又吸收了美院的一些老师加入进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木炭夹着泪完成《抗震壮歌》,用陶瓷做成壁画,送给了灾区落成在四川的都江堰,四川省长出席开幕式,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张画没画完,侯先生就得了直肠癌,在医院里坚持把最后一部分完成,医院里的护士,正好可以当模特儿。


       “中宣部领导给我拜年,紧跟着给他写了封信”,侯一民先生说:“我有两个建议:一、北京不能没有火烧圆明园,建议在北京做一个圆明园的全景画,用我和我的学生的力量去完成,二、画东北抗联,那么多英勇无比烈士,牺牲在那儿,杨靖宇 赵尚志 赵一曼等等一大批先烈,想起来就感动的不得了,我说要在东北建一个抗联纪念馆,用绘画的形式,以全景画为主”,侯先生本来以为很顺,征地解决了,领导也批示了,结果资金有问题啦,干脆,侯一民先生一分钱也不要,他也不允许他的学生要一分钱,把以前的学生调回来,成立了一个回炉班,面对学生,侯先生说“我一分钱也不要,你们谁也甭想要一分钱”,从研究草图到创作完成,用了两年时间,画成了250米的抗联之魂,一个艺术综合体,用黑松林穿插中间,一场一场展开,从黑松林进去以后,指挥部、医院、休息所、少儿营、妇女兵营;雪地里的露宿;雪地里头野餐;惨烈的战场,日本鬼子的烧杀抢粮;杨靖宇牺牲;八女投江;赵一曼告别;赵一曼受刑;一方面做成陶瓷大墙,在长白山上山的北坡,做一个系列,一个红色旅游线。这些创作,并没有哪一级别的领导命令侯先生,就是凭着一种精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用抗联精神画抗联”,最后总结的时候,侯先生给学生们说:“通过这个实践,我们这个团队确立了两点,一个懂得什么叫家国情怀;再一个就是懂得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有了这两点我就非常的安慰,大家以此为荣,因此自豪”。


       规规矩矩的做人 规规矩矩的从艺,要追求美的画,首先要自己改造自己的心灵,要尊重人民,要热爱人民,要敬爱英雄,艺术家心里没有人民,只装自己,不管你怎么发展个性,不管怎么和世界接轨,结果只能是一个死胡同,中国壁画运动是侯先生发起的,最初的一封信是他给文化部部长写的,要求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研究室,第一任壁画研究室主任就是侯一民,成立壁画系的时候,侯一民是院长,已过耄耋之年的侯先生对中国壁画的发展有很多担心,甚至很忧虑,侯一民说:“壁画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立转,为传统继学,给国家做大事,但是,要注意、要警惕,可能中国壁画界要发展一个东西,就是涂鸦,如果门上也画,墙上也画,树窟窿里也画,电线竿子上也弄,可以热闹一时,一旦成风,那些古镇,有古镇本身的美,烂抹一气,并美其名曰:释放艺术家的个性,将不堪设想。要画一张壁画就想办法,在精神文明建设里起作用,让壁画能够留存,不要今天画了,明天就得抹掉,城市规划可以有些美术,到底怎么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文/蔡佳霖)

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