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常年隐居太行山脚下,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鼻祖,关仝出入川陕一带,成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关家山水”,董源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巨然和尚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后“刘、李、马、夏”、“元四家”、“吴门画派”、“金陵八家”直至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张仃无不是到大自然中,进行山水画的探索,从眼中之美到手底之美的笔墨转变,让大众耳熟能详,终成时代巨匠、历史丰碑。反观以王时敏为首的“清四王”,“摹古逼真是佳”,以“日夕临摹”而“宛如古人”为荣,笔下功夫实乃中国画笔墨的集大成者,但是,仿古、泥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则饱受诟病。那么,在经济增长迅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中国文化迫切放眼世界,走出国门,争取中国画的世界话语权,乃当务之急,当代艺术家不应该跪倒在前人脚下,抱住臭脚,为一小桥流水、农田家舍,反复泥古、闭门造车,甚至于由画而画、东拼西凑、借鉴模仿,而是应该深入生活,取法自然,描绘大好河山,歌颂时代精神,让“笔墨当随时代”,让自己的艺术世界即遵循创作的规律,又不失创新发展的动力,即强化自己独立的个性意识,又不失新时代审美的共性,让创作的内涵与形式,质感与气势,趣味与意境,协调统一,极具中华民族特色,而又充分彰显中国画的魅力和特色,进而表达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
(文/桑干)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