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古创今
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系列纪录片
2019-11-01 19:31:29

李宝堂 : 心随敦煌 笔追祁连

我的艺术感悟


       南宋有开宗立派之功、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画家李唐,有一首著名的题画诗,诗曰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李唐廖廖数语,道出了古往今来绘画艺术的苦衷。


       我出生在山东省嘉祥县,这里是汉画像石的出土地。嘉祥画像石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儿时不知“画像石”为何物,读了大学才知道,早在1800多年前,我的家乡祖先们,就创造了名扬世界的艺术奇迹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随支援西北建设的父母来到甘肃父亲是铁路职工,随着兰新铁路的建设,我家先兰州,后酒泉,最后定居在位于迢遥河西走廊的玉门市。虽然早就读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但未曾想玉门与敦煌相邻近,那里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因同属一地,我有机会去敦煌参观学习后来思忖,这些或许都是我生命里的特殊缘份,冥冥之中指引我走上艺术道路


《天风歌古》,中国画,68x68cm,李宝堂.jpg


       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西北师大与北京师范大学同宗同源。美术系则是我国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先生亲手创建,常书鸿、刘文清、韩天眷、汪嶽云、洪毅然、黄胄等艺术大师都曾在此执教。能够有机会在这所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百年名校学习美术,诚可谓幸之又幸。


       我学习绘画是先修油画,后习中国画。我认为油画是具有广泛国际性的绘画艺术,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产生了无数艺术大师和世界名作。油画用色彩塑造形象,具有极为丰富和强悍的表现力。


       所以又习中国画,是认为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中国画使用水墨和宣纸画,强调写意精神,具有不可穷尽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画家,有责任学习研究本民族的绘画艺术。


        基于这种认识,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油画和中国画两个画种中探索。我觉得这种双向探索更能充分领略绘画艺术的美妙,获得双重艺术体验和艺术享受,有助于在中西融合中找到新路。


高天.jpg


       我读大学时,著名美学家洪毅然先生在校授美术史论。我有机会常常在他宿舍里聆听老人家纵论《大众美学》,颇受裨益。老先生影响,那时我就比较重视理论思考养成了善学善思的习惯。我在古籍中看到明代汪珂玉在《跋画》中言,绘画之事“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清朝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初读此句,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我认为两位先贤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汪珂玉是说好的绘画作品,必须能够给人以高尚的精神启迪,抒发人内心的浩然正气,提高人的精神修养。王国维是说好的术作品,能够充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又要能充分感染读者只有这样,才称得上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我认为这句话看似平常,确是艺术的至理名言。数十年来,始终铭记于心,视为基本艺术标准和艺术追求


       我在甘肃生活了十年特别是学习术之后,对甘肃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黄土地。我觉得甘肃山河壮美风情独特、历史文化深厚,非常适合艺术家生,是术创作的富矿和福地。无论是油画家国画家还是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只要心怀真诚,勤奋耕耘,都能在这里找到艺术的灵性,收获不一样的成果。数十年间,甘肃苍茫博大、雄浑壮美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精神,造就了我的艺术气质和人格秉性特别是祁连雪峰的雄伟壮丽和敦煌莫高窟美仑美奂的壁画艺术,给我以极大的精神滋养,铸就了我的艺术之魂。我早已视自己为西部之子,“心随敦煌,笔追祁连”作为艺术追求,决心倾心尽力地为大西北放情


       大学毕业后,我曾集中进行过一个时期的油画创作,除了主题性创作外,主要是风景写生画了一批小幅油画作品,大多表现河西走廊和甘南风情。这些小幅油画在现场完成,生活气息浓厚,色彩慨括,用笔简练,画面生动,表达了我对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油画审美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随后,我逐步开始中国山水画创作。起初认为传统中国画不大重视色彩运用,试图在山水画中大胆使用色彩,以求新变。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色彩浓烈,或以色破墨,或以墨破色,追求泼彩和墨色交融的效果,呈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特别是随着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化,我逐步感中国画创新仅仅“以西补中”是不够的。中国画历经千年发展,博大精深,要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应当精研传统,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路。我想中国画素称水墨画,既然如此,就应把水墨功夫下足。于是,我又集中研究水墨。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水墨淋漓,以大写意为多,强调墨色的厚重和冲击,强调墨色的变化和透明,力求重墨重而不死,变化丰富;淡墨淡而不浮,清雅透明。既大笔姿肆,尽情挥洒,又清新典雅,富有诗意。


        在深研水墨的同时,我又进一步强化用笔多以线条支撑画面,运用更加丰富的水墨和色彩变化,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同时更加注重作品生活气息和精神力量,更加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和诗意表达。这种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使作品跃上了新的审美层次,实现了自我的新的突破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在绘画道路上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远没达到我所企及的目标。现在我越来越体会到八百多年前,画出藏于故宫的国宝级传世佳作《采薇图》、《万壑松风图》和《烟寺松风》图的一代宗师李唐发出的“看之容易作之难”的感慨了。司马迁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想我要继续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艺术的崎岖山路上奋力前行。

(文/李宝堂)

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